当前位置:

我为雨花营商环境代言|雨花非遗馆创始人郭存勇:安家于此地,安心做传承

来源: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:吴祎玮 2019-06-13 16:49:48
—分享—

9.jpg


    郭存勇:湖南雨花非遗馆创始人

“来到雨花区,有家的温暖。没来之前,预想的是这里很陌生,人生地不熟。令我们意外的是,这里的商业环境相当不错,对外来的商人特别好。我们也走过好多个地方,最终还是选择了这里。”

“得益于营商环境的优化,雨花区政府知道我们的难题后,专门成立项目指挥部,为我们出谋划策,推动我们引进更多有特色的传承人和更多的项目发展。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郭存勇

香道、木雕、陶瓷、棕编、刺绣、古琴、剪纸、竹艺、陶笛、棕榈编、木工、竹编……汇集在这里,成了雨花区乃至长沙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这个近五万平米的民间非遗馆,创始人郭存勇已经在这里守了十年。

目前,雨花非遗馆已聚集非遗项目359个,场馆内整齐的陈列着千余种传统手工艺品,技艺精湛的手艺人在古朴的场馆里,操持着这辈子的事业,这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,珍稀而瑰丽。

这里的非遗缩影,像一部民间史记,千百年来沉积的岁月记忆,足以昭示我们的过往,寄托新时代生活的愿景。一代代的传承,绵延不息的是文化薪火,也是生活的憧憬。

这里的主人郭存勇,试图在21世纪找回古老手艺和精神所在,将传统和创新自然而然的融合起来。

8.jpg

“匠人梦”|这些手艺失去了,也就可惜了

郭存勇13岁开始学做木雕。当初学这个手艺活,完全是为了谋生。没想到,这一学,此后三十多年的生活轨迹都与它有关。

90年代,郭存勇在做木雕手艺人的过程中,注意到一个变化:一些传统文化,民间艺术正在急速瓦解和消失。“我发现很多手艺类的行业都消失,大家都在疑惑,东西是不是过时了,没前途了。同时,手艺人收入也变少了,慢慢都离开了各自的行业。”

于是郭存勇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,短暂的放弃。“时代变迁,手工业受到了冲击,很多手艺人不愿意做了。人还是要生活的,我也就选择了去经商。”

郭存勇从小拜过3位师傅,练就了一手精湛的木雕技艺,于是他打算来长沙雨花区开一个与木雕相关的家具厂。“来到雨花区,有家的温暖。没来之前,预想的是这里很陌生,人生地不熟。令我们意外的是,这里的商业环境相当不错。对外来的商人特别好。我们走过好多个地方,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这里。”

他开始做起家具生意,凭着好手艺和超前的经营理念,生意甚为红火,资产积累过了亿元,日子越过越舒坦。

然而,“这么好的东西,失去了,也就可惜了”这句话始终在郭存勇脑子里挥之不去。那个从孩提时就萌生的“匠人梦”隐隐敲击着郭存勇的心,他越发关注手工艺行当,“总是有一种丢不开的感觉。”

于是,郭存勇默默地关注起传统老手艺,心里琢磨着怎么把这么好的传统延续下来。“这些手工艺人不愿意做的原因还是因为收入低,如果能将手工艺与时俱进,用传统的手艺做出现代人需要的东西,那是不会被淘汰的。”他脑海里有了一个念头,“做一个馆,把手艺集中起来,把产品推出去,改变手艺人的思维,调动他们的积极性。

这个憧憬在郭存勇心里,一待就是好几年。


“传承梦”|自己“九死一生”也要让手艺人扎根在雨花

2014年的秋天,夜色正浓,窗外的风,一紧一慢送进来,仿佛埙的声气。郭存勇借着月光,鼓起勇气对妻子说出埋藏在心里已久的话,“我不想经营家具馆了!我想创办非遗馆。”妻子二话没说,一口答应了。“家里人是很支持我,但是我觉得很对不住他们。原来小孩没这么大,两个人会开车的时候就有两台车了,衣食无忧,但现在小孩都大了,四个人会开车了,但家里只有一台车了,没有钱了。”

7.jpg

(回忆起当时做下的这个决定,或许是对家人的歉疚,郭存勇眼角滑过泪,但很快用手抹去)

第二天,在家人的鼓励下,郭存勇与股东们商议这件事。没想到,股东们集体反对,并当场就要退出。“最早,我们是有四个股东,开始我做这个馆,就有两个不干了,就剩下两个。慢慢的,另外一个也不投入了。”

一个与郭存勇亲如兄弟的商人苦口婆心地劝他:“哥,你这个事搞不得!你引进这些都是收入低的人,他们没有经商思维,就算搞成了也是九死一生。”但郭存勇铁了心,“哪怕赔钱,也要把这些传统手艺传承下来!”听到郭存勇心意已决,对方直接撂下狠话,“我没办法阻拦你,但是你做这个事情(非遗馆)遇到困难你别找我,一毛钱都不会支持你。”

郭存勇变卖了老家数十亩地和房产,开始了他的“守护非遗之路”。第一件事就是登门拜请手艺人入驻非遗馆。

“开始请手艺人是很难的,他报持怀疑的态度,我们也只能给他支持,给位置,引导他怎么来做好。”这条路非常艰辛,很多手艺人已经改行多年了,为了邀请他们重拾传统手工艺,郭存勇想了很多办法。

颇有名气的“洪氏一刀剪”传人洪源老师,他是最早来到雨花非遗馆的传承人之一,起初,他被郭存勇邀请到馆的时候,家里欠着债,连路费都没有。他的第一个工作台,是郭存勇带着儿子加班加点,拿现场的木料做出来的。如今,郭存勇笑着说,“洪老师现在新添置的工作台,比我的茶台厚多咯!”

6.jpg

郭存勇比划着洪老师的工作台

郭存勇忙前忙后,做了很多努力,只为来到雨花非遗馆的手艺人能在这里扎下根。“我们邀请他们来,如果没做好,现在让他们回去是回不去了。离开老家,到陌生的地方,吃喝拉撒都需要自己负担,除了做手艺,还是需要养活自己的。有的人是举家迁过来,甚至孙子都转学过来了。如果我这里做不下去,他们也不可能再回去。”郭存勇看到手艺人把家安在这里,既开心又担心。

好在,通过两年的摸索,大部分手艺人的信心被调动起来。“有的人刚来的时候,还欠着债,慢慢的把钱也还了,还买了房,能做喜欢的事情,传承手工艺,通过这种示范效应,很难请的人也慢慢来了。”

“天下非遗聚雨花”,目前,雨花非遗馆已经成为全国聚集非遗项目数量最多、传承人最集中的场馆。

“非遗梦”|邀请手艺人的过程像恋爱、结婚


当问及非遗馆是否已经开始盈利了时,郭存勇乐观地说道:“我相信2019年不会赔钱了,来势很好。”

回想过去5年里,最困难的时候连续三个月发不出工资。郭存勇又卖掉了自己在长沙的房子,“我们团队最初还是挺不容易的,最开始发不出工资的时候,老员工就借钱给新员工。”

2016年,这座藏在长沙雨花区里的文化魁宝,揭开了神秘的面纱,被广大市民所熟知。“得益于营商环境的优化,雨花区政府知道我们的难题后,专门成立项目指挥部,为我们出谋划策,推动我们引进更多有特色的传承人和更多的项目发展。这里的领导们也像我们的家人一样,有什么困难都帮我们解决。

“雨花非遗馆”日渐成为了长沙市民文化休闲的新去处。“我们这里是可以让市民互动体验,受到市民和学生的欢迎,同时,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。手艺人也很开心。本来是被淘汰的东西,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来学习,把他们信心调动起来,收益也增加了。

设计师也跑到馆里来找灵感,每周都会有不同的设计师、创作毕业作品的学生来到馆里,围观手艺人们的新作品。“来找灵感的人,不断的来,每一次来都有新的启发。当然,他们也能启发我们的手艺人,手艺人接受新的思维,相互碰撞。”郭存勇聊起一个事例:有一天,两位设计师遇到了竹编手艺人在做背篓,现场提出来,“这个物件,我给它修改一下,就能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东西”一下子灵感就涌上来了。设计师们随手改一下,背篓就变成竹灯了。“通过切磋,也许会比原有的设计更好。”

5年,郭存勇最大的感触是,手艺人脸上有笑容了。对于邀约手工艺人直至进驻,他甚至用上一个俏皮的形容:“邀请手艺人的过程就像恋爱结婚一样,前几年一直是恋爱期,最后签约就是扯证了。”

5.jpg

传统手艺融入现代产业中,不同的手工行当与不同的行业可以嫁接起来,延伸出更多的产业链。“把传统手工艺融入生活,越来越多的家庭喜欢手艺人的东西,他们自己也开心和满足,也充满了希望。”因为这样的创新模式,雨花非遗馆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手艺入驻,还迎来创业的年轻人,一位做传统服饰女学生入驻没多久,就产生了几百万的收益。

4.jpg

六艺馆里,聊起未来的发展,郭存勇自信有力地射出一箭

越来越多的 80、90 后开始喜欢传统工艺,这让郭存勇倍感兴奋。怀抱着“天下非遗聚雨花”的目标,让非遗与市场接轨,雨花非遗馆已成为传统手工艺人的聚集地、创作者的灵感发源地,成为家门口的“诗和远方”,“非遗让生活更美好”在这里逐步成为现实。

来源 | 深度长沙

校对| 杨景茜 | 编辑 | 区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 吴祎玮


来源:区融媒体中心

编辑:吴祎玮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长沙·雨花首页
飞梦雨花
雨花发布
雨花时刻